欢迎光临海南在线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第一批被中考分流的孩子,现在怎么样了?


前段时间,一则新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

服装设计专业的中专生姜萍。

拿下了全球数学竞赛的第12名。

没有团队、没有资源,只有一位信任她的老师。

却打败了北大、清华、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的高材生。

新闻一出,顿时引起全国关注。

而另一边,又是一年一度中考季。

根据规定,中考分流后,只有一半的孩子会升到普通高中,另外一半只能去职高。

焦虑、压力又给到新一轮的孩子和家长。

既是分水岭,也是转折点。


十三四岁,正是心智不成熟的年龄,去了职校,意味着基本与大学无缘。

一边是懵懂无知,对未来形势根本没有正确判断的孩子。

一边是中考之后,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面对现状,许多家长都表示自己已经精疲力尽,却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结果。

我们不禁要问,在如此形势下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?


前段时间,有妈妈在网上哭诉,自己的孩子英语只考44分。

本来想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,结果标准一点点放低。

从最开始上个大学就好了,到后来,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,最后干脆认命了。

“大马路总是要人扫吧,猪总是要人养吧!”

妈妈痛哭流涕地表示,本来想过节送点礼让老师上上心,现在看来,就是送套房也无济于事。

中考分流,意味着孩子懵懂无知的年龄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。

然而,他们却并不知道,自己即将要面临什么境遇。

只有家长却非常清楚社会的残酷,没有文凭意味着什么。

纪录片《18岁的流水线》清楚地记录了被分流的孩子以后的生活。


导演的镜头对准的是某东莞电子厂的流水线员工。

十八九岁的年纪,却已经拥有了无数的4、5年的工龄。

在流水线上,做着重复的工作,蹉跎岁月。

残酷的高强度劳作下,8小时是基础,12个小时是日常。

哪怕是受伤,也依旧得咬着牙继续,因为停下意味着没钱。

和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工厂里清汤寡水的伙食。

正在长身体的年龄,每天除了白菜辣椒,几乎没有什么有营养的饭菜。

等到深夜,精疲力竭回去,一觉醒来,起来又是重复的一天。

流水线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,日复一日的后果,就是逐渐被取代。


影片中的权广彬,起初在厂里上夜班,一个月6、7千的工资。

年龄大了,被新来的工友代替,自己被迫转到白班,工时不变,活多了,工资却少了。

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工友都是如此,下了班,也只会打游戏、玩桌球、聚餐、刷视频。

对于未来,大家都很迷茫,他们也不知道,除了这份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。

结婚生子就更不用说,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撑起一个家。

没有选择,没有目标,没有未来,似乎是这些人的通病。

相较于体力上的疲累,精神的空虚和贫瘠,才是更致命的原因。


网上有句话,其实,许多事从一开始就可以预知结局,之后所有的折腾,不过是拖延了散场时间。

他们的结局似乎在一开始已经注定,只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才显现出来。

可惜,那时醒悟,已为时已晚。

生活不能重来,不想吃学习的苦,就会加倍吃生活的苦。


在孩子的眼中,世界太小,父母给他什么就是什么。

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多多陪伴孩子,带他去见识这个世界。

但许多家长在外吃苦受累,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。

却不知道身为父母,最应该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。

许多我们自以为的付出,在孩子看来根本就是无效付出。

我们以为的陪伴,其实是无效陪伴。

我们看起来是坐在孩子身边,陪伴孩子,实际上是自己玩手机,让孩子自己跟自己玩。

对于孩子的情绪,和心中的疑惑,缺乏基本的交流。

更不用说去带孩子探索世界,寻找自己的目标。


邻居家老徐的孩子小丽,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
小丽开窍晚,父母对于她的养育,仅仅是吃饱饭、健康就好。

对于未来想要做什么,都是一问三不知。

中考落榜后,父母听别人说,护理是个好专业,以后工作稳定,便让她去职高学习护理。

毕业后,却发现这个学历很难找工作。

于是,又去外地读了大专,然而,两年后,发现工作依然不好找。

私立医院累死累活,一个月2500,还不买保险。大医院竞争激烈,没点优势根本进不去。

直到这时,才开始后悔,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。但不选择护理又能选择什么呢?


工作的惯性,消耗掉了生活的热情。内心迷茫,是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。

没有目标,没有爱好,找不到向往,是这些人的通病。

周岭认为:行动力有一个最重要的伙伴是清晰力。

许多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,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。

他们的世界很小,对未来往往一知半解,想要做什么,想成为什么人,并不是很清楚。

作为父母,应该带孩子感受更广阔的世界,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去清晰化自己的理想,并帮助他拆解目标,进而一步一步实现。

然而,有些父母却说,这些我都做过了,孩子的成绩依然不理想。

这或许是因为,父母的期望过高,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。


心理学有个很著名的跳蚤实验。

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的杯子里,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去。

接着,心理学家用玻璃盖住杯口,无论它怎么跳也不可能跳出去。

久而久之,跳蚤就选择放弃挣扎,安安心心待在杯底。

即使到最后拿走玻璃,也不愿意跳出杯子。

有时候,不努力的孩子就像这只跳蚤,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接二连三的失败,已经击碎了自信心。

李玫瑾曾说过:

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,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,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新的事物。

作为父母应该知道,建立目标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
适量降低心中的标准,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。

让他在这个过程中,逐渐建立自信心,培养出迎难而上的品质,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帮助。

父母的期望低一点,孩子的信心就多一点。

只有这样,标准才能成为助推器,而非绊脚石。


回到最初的问题,中考分流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?

倒也未必,只是这条路相较于上高中更加艰难。

没有了更优秀的同龄人和自己竞争。

加上浑水摸鱼,得过且过的环境,更容易滋生懒惰和倦怠。

这需要更强的自律,更坚定的信念,才能做到。

而寻找热爱才是解决良方。


55岁的外卖员王计兵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初二时,王计兵因家里困难,便辍学出来打工。

期间,扛过沙袋,淘过沙,捡过破烂,人生大部分光阴吃了许多苦。

然而,19岁无意中在书摊看书,激发起他阅读的兴趣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
就连父亲给他20块钱买毛衣,都被他用来扛了三麻袋旧书。

就这样,以阅读为引,激发起创作的兴趣。

他开始写小说,第一篇就意外采用,更加坚定了自己写作的念头。

然而,父亲不仅不支持,还将他二十万字的手稿付之一炬,让他差点崩溃。

后来,王计兵去了新疆打工,日子依然艰苦,写作成了他唯一的慰藉。

就在别人将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牌聊天时,他瞒着所有人,将精力全部倾注在写作上。


做了外卖员后,时间更加自由,他将经历化成诗句,写在烟盒上,写在别人不要的废纸里。

2019年,王计兵参加诗歌大赛得了奖,妻子这才知道他一直在写作。

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《赶时间的人》。

里面那句“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,只有一站和下一站”感动了无数人。

俗话说地好,热爱可抵岁月漫长。

只有当自己足够热爱,才能沉得下心,主动学习。

即使生活再艰难,路途再遥远,环境在恶劣,也不会因此而放弃。


曾经夺得2018年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冠军的外卖员雷长根,也是中专毕业。

毕业后,他跑去深圳做过电工,又到上海做过小工,当过服务员,洗车工,销售员。

送外卖,也只是他生活所迫,不得已而做的工作。

然而,2004年,他发现诗词的魅力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利用一切空余时间,自学诗词格律,研究诗的结构、音韵和平仄,最后开始大规模背诗。

夺得冠军后,他受邀去了一家教研培训学校,当了一名教研老师,编订古典诗词教材。

热爱是一种力量,它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崛起,在挫折中奋进。

它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,忘记时间的流逝,忘却外界的干扰。

所以,父母与其纠结分数,不如去帮助孩子寻找热爱。

只有一个拥有热爱的孩子,才能激发内心的原始动力,让他更加积极、乐观和自信,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

俗话说,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。

为孩子的前途考虑无可厚非。可是,相较于孩子的成绩,父母更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。

真正的考虑,不是只盯着分数。

而是应该尽自己的所能,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,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。

并从中学会观察,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,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。

才能让孩子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地潜能,成为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。


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!

金牌主播夏萌出镜,带你重读经典

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,短视频里学知识

欢迎点赞关注

本期解读: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作者 | 夜阑卧雨

主播 | 云湾,暖心宝哥,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海南在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海南在线 hainan.hyxwe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